中国期货市场历史变迁
A Quantitative Perspective:History of China's Futures Market
1995年中国期货市场成交量以6.36亿张合约达到巅峰,之后以平均每年20%以上的速度衰减。到了2000年谷底时,成交量还不及1995年的1/10;2006年12月市场明显转暖,但仅为10年前年成交量的2/3。
成交量变化
从统计学角度来讲,在分析期货市场成交总量变化情况时,具备科学可比性的指标应该是成交手数,即合约张数,而成交金额则并不具备同质可比性。举一个简单的范例:沪铜合约在2000年时每吨价格1万多元,而2006年时每吨8万多元,每张仍为5吨,而成交金额却上升了8倍。单纯基于此金额比较得出的结论,显然有失偏颇。因此,以下均采用成交张数为比较对象进行分析。
■中国大陆市场
1995年,中国期货市场成交量达到迄今为止巅峰的6.36亿张合约。之后由于市场进入清理整顿时期,成交量以平均每年20%以上的速度衰减。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了2000年,此时的成交量是 0.55亿张,已不及1995年的1/10(见图4)。
进入新千年,中国期货市场步入了复苏时期。截至2006年12月,市场成交量回升至接近4.4亿张,但仍未达到10年前的市场水平。期货市场经过10年奋斗,虽然这期间中国国民经济经历了高速稳步增长,却未能带领期货市场走出历史的桎梏。
■海外成熟市场
同时期的10年,美国、英国等成熟期货市场成交量正出现稳健快速增长。
美国
美国期货市场在全球占据龙头地位。据美国期货业协会(FIA)的最新统计,2005年全球场内期货及期权交易量达到99亿张合约,其中美国为35.3亿张,占到全球成交总量的35.7%。与中国同时期相比,美国交易所市场期货及期权衍生品成交总量从1995年的6.02亿张上升至2005年的35.3亿张(见图5),增长了6倍,年均增长率达到17.7%。
欧洲(以Eurex为例)
1996年,瑞士期权和期货交易所(SOFFEX)与德国期货交易所(DTB)签署合作协议,以瑞士期权和期货交易所原有体系(based on the SOFFEX system)为基础组建欧洲期货交易所(Eurex)。1998年欧洲期货交易所开业,以成交的合约数量进行比较,当年年底欧洲期货交易所即成为欧洲第一、世界第二大衍生品交易所。
欧洲期货交易所自成立以来,交易量呈现出较快的增长势头(见图6)。据FIA统计,以不包括期权的成交量计算,欧洲期货交易所在2003年和 2004年连续两年排名第一;如果将期权的成交量统计在内,欧洲期货交易所分别以10.15亿张和 10.66亿张的业绩连续两年排名仅次于韩国期货交易所,列全球第二位。
香港地区
过去10年,是中国香港地区期货市场快速发展的10年。1995年,香港期货期权总成交(行情论坛)量不足600万张合约,2005年已达到2552万张;截至2006年12月底,其成交量更是较2005年猛增63.69%,攀升至4178万张,比1995年增长了近7倍,年均增长率近20%。
韩国
韩国于1996年开始进行期货交易,交易对象是 KOSPI200指数期货合约。根据韩国交易所集团(2005年由韩国证券交易所、创业板市场及韩国期货交易所合并成立)的最新统计数字来看,2005年其场内期货及期权成交总量已经达到25.9亿张合约,占世界总量的1/4多,这是十分惊人的数字。前韩国期货交易所也曾连续被FIA列为成长最快的交易所。10年的发展,使韩国期货市场由当年“中国的学生”一举走到世界前沿。
台湾地区
台湾期货交易所成立于1997年9月9日,并于1998年7月21日推出第一个期货合约。近年来,台湾期货交易所以金融期衍生品为市场基石,其期货及期权成交量逐年翻番。1999年成交量尚不足110万张;到了2005年,台湾期货市场总成交量已经达到9266万张(见图7),比2004年增长了56.66%,84倍于1999年的数字,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令人惊叹的109%。